从机器人水下完成冬奥会火炬传递,到骨骼机器人让高位截瘫的冬残奥会火炬手离开轮椅、站起来行走,从刷爆朋友圈的机器人餐厅到金牌机器人咖啡师,……2022年以来的许多事件都让机器人这个群体走向我们的生活。
必然趋势:机器人是AI的最佳载体
2016年,DeepMind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人类顶级棋手李世石,引发了公众、资本及科技企业对于AI的新一轮狂热。
名校出身、海归回国的AI创业者们,TS拿到手软。而在二级市场,AI概念股的股价也纷纷暴涨。
“万物+AI”,成了科技企业的发力方向。
早年,智能音箱一度被视作家庭物联网入口,巨头躬身入局,异常火爆。
但仅仅两年后,智能音箱行业就打起了价格战,品牌方将利润压到最低,用户家里的智能音箱却在吃灰。
寻找新的AI落地场景,成为了从业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如果智能音箱的探索只是“尝鲜版”,那么AI高阶玩家的选择又该是什么呢?答案是机器人。
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曾预判,智能音箱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产品:“如果有一天,小型机器人也能完成Echo(注:亚马逊智能音箱)的任务,对人类来讲,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一定更有乐趣。
长远来看,抛开成本、价格,桌面或大型机器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021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AI是机器人的核心,机器人是AI的载体。”
事实上,无论是科幻小说作家笔下的机器人形象,还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历程,AI与机器人一直在相互促进,彼此成就。
而对于机器人行业的“老兵”来说,AI赋能带来的连接性和智能化,其想象空间还要更大。
也许,机器人行业与智能手机行业类似,品牌不仅制造硬件终端,还会在硬件之上打造应用市场等生态连接。
正如市场资深者所言:“比起说是增量市场,我更愿意将它称为是全新的市场。”
场景验证: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
机器人行业可以被简单地划分为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
前者集中在工厂生产线上,而后者则可以适用于各类物流配送、特种作业、个人陪伴、家庭场景。
按照Tractica的统计,2017年,非工业机器人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70%,比起在传统制造业巨头手上讨生活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天地要广阔得多。
机器人时代正加速到来,它们开始抢人的饭碗了吗?
美团、京东等,都为冬奥会提供了无人配送机器人服务。
美团最新款“魔袋20”自动配送车,最高时速每小时45公里,全车设计装载150千克、容积近540升,在公开道路上配送续航120公里,单次配送可承担的订单量显著提升。
冬奥赛前,它在延庆冬奥村完成测试应用。
冬奥期间,它在北京城市场景配送近4万订单,自动驾驶超10万公里。
目前使用机器人比普通服务员贵
据了解,近年来,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渐成熟发展的催化作用下,智能分拣、智能配送、智能搬运等大批“机器快递员”面世,成为运输配送行业的生力军。
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机器人大幅度取代人的工作,现阶段还有困难,首先是价格问题。
记者在某电商网站上看到一款迎宾接待机器人,其售价在23万-26万元之间。加上日常维护成本,现阶段,使用机器人比普通服务员更贵。
人工智能将把人更多地解放出来
世界经济论坛相关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快自动化进程,到2025年,“机器人革命”将使8500万个人工工作岗位被机器取代,管理和数据处理中的常规或体力劳动最容易受到威胁。
当然,新技术也将创造9700万个工作岗位。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刘江说:不必担忧机器人取代人,人类还是会有更多有意义的工作可做。
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人不也担心失业而捣毁机器吗?现在机器普及率远超过当年,结果呢?
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将把人更多地从非创造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投入教育、医疗、艺术、科研等领域的创造性工作。
未来将会有更多人会像谷爱凌一样享受冰雪运动,整个社会、全人类将往更高层次发展。
如果将来因为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我们从5天工作制变成3天,8小时工作制变成4小时工作制,有更多的人去学习、去健身、去娱乐、去畅想未来,人类可能真的在地球之外探索更浩渺的太空,我觉得它会开启更新的未来。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