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国际供应链棋局怎么走?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2-11-02 11:37 | 作者:物流絮语

  22.jpg

图片来源:网络

  全球化是发展大方向,但在目前出现了波折,特别是俄乌争端爆发以来,西方与我国供应链脱钩的声音不绝于耳,不仅是美国,在欧洲也有部分政客响应脱钩之声,另外,因人工成本问题,部分制造业外牵东南亚与印度,怎么办?我国将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脱钩,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西方政客的“政治正确”

  我们都知道,全球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分工格局,各国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紧密相连、共同进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111.jpg

  然而,西方的一些政客,特别是美国为首的参众两院议员和拜登为首的内阁成员,以供应链对华脱钩为政治正确,叫嚣供应链"去中国化",降低关键产品和行业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在美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排除中国产品,从而对中国制造业形成打压。

  今年9月,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绿党)也放言:德国将降低对中国原材料、电池、半导体的依赖,且在与华贸易往来上“不再天真”。

  本应为全球体系带来普遍利益的美国,却反其道而行,与中国供应链“脱钩”喧嚣尘上,不仅仅是说,而且有行动。

  其实,从2018 年开始,"脱钩"就成为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重要选项,拜登政府执政后,继续沿用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的政策思路。

  在拜登时代,对外加强同盟关系应对中国挑战的战略框架已经清晰化,举起脱钩的利器,技巧性打击中国供应链,使中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链体系正在遭到破坏。

  近年,美国利用法律、规则以及总统权力对我国实行出口管制、投资限制等“压制性”脱钩措施,频繁推出“脱钩”法案。近日出台的《芯片竞争法》,搭建去中国化的“芯片四方联盟”,就是企图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链供应链,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发展的手段。

  脱钩最毒辣的一种方式,恐怕是美国带头搞的“供应链阵营化”,组团供应链脱钩,试图通过拉拢盟友,如组建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和强化美欧协调等,建立以反华为本质的民主国家科技联盟。

  在亚太地区,重点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越南六国磋商,设立专门基金,鼓励企业及关键供应商撤离中国,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

  5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访问日本期间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就是要拉帮结伙,图谋把供应链从中国挪出去,以达到延缓中国发展、抑制中国发挥影响力的目的。

222.jpg

  因此,目前的断链和移链,主要的原因是地缘政治,供应链,产业链跟国家政治之间的博弈,紧密挂钩在一起的,美国对华"脱钩"是一个政策制定的动态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走向。

  美国政府的脱钩政策,势必影响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今年以来,受政治风向以及经济因素考量,惠普、苹果、戴尔等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布局新的供应链,但是,大量事实证明,中国的产业链在短期内是不可被取代的,东南亚许多产业链环节不完善,制造能力较差。

  供应链“脱钩”凸显了在“百变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美财政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对华全面"脱钩",将导致全球产业链碎片化,同时给美国自身增加巨大的风险和成本,损害美国的利益与竞争力,导致部分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领域供应紊乱。

  去年,100多艘船在最大的洛杉矶港和第二大的长滩港外排队,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主要底盘供应商之一、中国企业中集车辆发起双反调查,严重打击卡车制造和货运公司,导致物流运力不足、全国仓库爆仓、港口货物滞留等问题。

  当然,脱钩,是严峻的现实,无疑对我国制造业造成冲击,对我国供应链、创新链形成困扰,例如,利用出口管制阻止了中国科技企业获取先进技术、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关键要素。

  全球供应链不畅、局部的断裂,虽对中国的经济和生产有所影响,但并不是破坏性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制造大国,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对外部进口零部件的依赖还没有那么重。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将仍处于优势地位,包括制度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物流优势,中国具有全产业链配套能力,具有进一步整合亚太产业链的能力。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竞争为主、有限合作很可能成为中美关系的总基调,中国经济的韧性及其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李克强曾指出,所谓中美脱钩,可以说两个主要经济体脱钩,对谁都没有好处,也会伤害世界,表达了中国继续推动互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烈决心。

333.jpg

  我国有强有力的产业政策,优秀的协同能力,对外开放的政策还在加强,近日,发改委等部门推出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

  我国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强调共建共享,要创造新的价值,并在新的价值创造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欧洲的尬尴

  对于脱钩,美国不仅自己有行动,还积极游说并施压欧洲、迫使其放弃购买及替换中国重要产品,意图将我国企业排挤出西方国际市场。

微信图片_20221028161520.jpg

  俄乌冲突,以及欧盟国家跟随美国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导致全球能源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深受其害的是欧洲国家,稳定而廉价的能源供应受阻,推高了制造业体系的生产成本,食品价格飞涨,居民生活成本提升。

  各国推出了不同的纾困计划,依然难以应对严峻的通货膨胀,德国是欧洲的火车头,能源上涨,波及其在欧洲布局的产业体系。欧洲的制造业企业因无法承受高昂的能源价格而不得不选择在全球重新配置其生产基地,回流美国是一个选项,来中国也是一个重要选项。

  德国大众宣布168亿元的在华投资项目后,德国的另一家车企宝马也宣布停止在英国生产的电动车型,将MINI电动车生产线从英国迁到中国。

  人为的中断供应链,不仅对供方造成困难,也使需方深陷困局,“北溪”管道泄露一事,令欧洲各国面临的严重通货膨胀和能源危机“雪上加霜”,德国9月通胀率为10.0%,创下1990年以来新高,德国经济部门公布的预测,意味着德国将陷入“滞胀”,作为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正步入“衰退”。

  欧洲陷入这场危机,从政治经济角度说,就是盲目跟随美国,贸然与俄罗斯的能源脱钩,人为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供应链,无疑,“这是一个错误”,而国民正在为这个错误买单。

  许多国家的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或是举行罢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慕尼黑视察时,居民冲他大喊:和普京谈谈吧!8欧元的烤肉就能降到4欧了!朔尔茨只是无奈地笑了笑就走了。

  在此情况下,德国和法国的主要官员不得不无奈地指责他们的盟主美国在能源上哄抬价格,近日,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与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一起抨击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商对其货物收取“天文价格”,但白宫出售高价液化天然气和锁定欧洲依赖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会改变的。

微信图片_20221028163009.png

  能源供应链危机持续影响和外溢,导致欧洲的通胀的负面影响或将加剧,供应链断链,全球经济伤害很大,从国际经验看,甚至可能造成军事冲突。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当时英国和德国之间缺少供应链纽带发生的。

  国际供应链的重构

  中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之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在悄然重构,近期,德国、日本、韩国等传统的制造业大国迎来严重的贸易逆差,就是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的重要表象。

微信图片_20221028162721.jpg

  地缘政治所产生的影响构成了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的重要动力,中美“脱钩”进程依旧在深化,俄乌冲突和不分青红皂白的制裁,则加剧了西方供应链紊乱。

  过去,全球产业链的分布是细而长,分工协作效率非常之高,哪里的生产要素价格低,就往哪里布局,现在,缩短供应链或实现供应链多样化,以提升供应链的安全成为主流。

  西方的脱钩政策,不会阻止国际体系在新的基础上的根本重建。重要制造业领域——例如汽车行业,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以传统燃油汽车生产见长的德日韩三国,相关产业链承受了较大冲击,我国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已在欧洲引起轰动。(具体内容可参考近期本公众号推出的原创文章《中国新能源汽车抢滩欧洲》)。

  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重组进程正加速,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23日发起一项“全球供应链韧性倡议”,计划吸引超100亿美元投资,打造全球供应链枢纽;而土耳其正在跃跃欲试,要成为俄罗斯天然气输向欧洲的新枢纽;因欧洲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依赖,墨西哥湾正成为液化天然气海外运输的重要枢纽。

  区域合作组织成为重要一极,依靠区域互动和创建空间联合体,利用区域性的集体潜力,以解决本身没有足够的发展资源的中小型国家的发展问题。

  供应链是全球化的核心,其本质是价值链,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主动地“变”,重塑供应链,应超越就全球供应链谈稳固供应链的思考格局,形成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

微信图片_20221028161724.jpg

  在20世纪下半叶,国际上有很多人口大国开始崛起,如中国、印度、巴西,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加紧建立自己的互助机制,供应链、生产链互联指日可待。

  全球化依然是主流

  全球化带来的全面繁荣,但开放贸易体系开始脱钩和中美贸易战的冲击,《经济学人》杂志以“再见全球化“作为封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微信图片_20221028161620.jpg

  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了分工架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绝对优势,大家互相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美国的这种逆全球化行为,必然遭到全世界,即使是它的盟友的抵制。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对华为的制裁,并呼吁其全球盟友加入,而韩国恰恰相反,韩国对其经济未来的关注无疑是与我国保持良好关系的最大动力之一。

  近一段时间,欧洲开始频频对中国示好,欧盟澄清了关于之前与中国脱钩的传闻;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表态不会同中国脱钩。

  德国是贸易大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全球产供链的稳定。最近的两件事,说明了这一点,一是德政府拟批准中资入股汉堡港,二是朔尔茨计划于11月初带领高规格的企业代表团访华。

  其实,不仅是汉堡港,此前,中国海运已收购欧洲重要的枢纽港——鹿特丹港和安特卫普港的部分股份。

  由于欧盟制裁,俄罗斯在欧洲经济中的存在减少,但去俄罗斯是不可能的,旨在孤立俄罗斯的制裁措施终将软化,欧洲不得不购买不可或缺的俄罗斯商品和资源,中断的能源、食品供应链将逐渐恢复。

微信图片_20221028161732.jpg

  即使是美国,脱钩叫嚣之下,中美贸易与投资关系受到冲击,但仍显现增长势头,未来美国对华实施的"脱钩"政策将会表现为某种更具"选择性"的、集中在某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脱钩。

  企业也是一样,特斯拉的成功,是知名汽车企业+中国汽车供应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结局,马斯克曾大力推进零部件在中国本土化,很有经济效果。

  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进出口贸易占全球贸易近四分之一,据Wired网站披露,全球95%的“财富1000”大公司在中国拥有一、二级供应商,全世界所有型号芯片,有一半以上被运到中国进行组装,可见全球供应链对中国依赖程度之深。

  美国学界和商界认为,从历史经验、经济学理论和中美贸易战事实都可看出“脱钩”不可行。

  全球化,依然是主流,中国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全球化不仅有利于中国,更有利于世界,9月16日,印度总理莫迪建言,上海合作组织应在本地区努力发展可靠和多种多样的供应链。

  我国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市场机会,需要通过自身的发展,从过去“量的带动”更多转向“质的引领”,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参与全球供应链规则的制定。

微信图片_20221028163328.jpg

  结语:世界经济遇到了日益严重的保护主义冲击,在世界银行9月中旬发布的最新预测:随着各国央行纷纷加息应对通胀,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

  西方采取经济制裁、限制、结盟和长臂管辖等手段压制产业链供应链,害人且害己,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通过诸边和多边主义方式加强国际合作是必经之路。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