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 3 月,吴以岭赶回了石家庄。
此时的北京," 非典 " 已经蔓延,所以吴以岭回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了针对 SARS 的中药科研组。
根据一篇报道的描述,以岭药业在 15 天的时间里," 就完成了连花清瘟胶囊的提取、浓缩、干燥、成型等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
经过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的评审,连花清瘟胶囊不到一个月,第一个进入国家药品快速审批绿色通道。
从立项,到拿到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连花清瘟胶囊只用了 347 天。这速度很快,但还是慢了一步,在上一年的 7 月 13 日,全球非典疫情已经基本终结了。
但恐怕连吴以岭本人也没想到,十八年后,这款药物会在另一场疫情中大放异彩,每天都被无数中国人吞进肚子。
在讲究 " 老中医 " 的中国,吴以岭的职业经历,很早就开始了。
作为中医世家的传人,他 5 岁可以熟背药方,13 岁就识得 200 多味中草药。考上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生后,小吴又撞开了一扇新大门:络病学。
在中医理论里,络病学专治心脑血管这路大病。但却有个短板:不成体系。
在各路文献里,关于络病学的论述如同补丁,时隐时现。但小吴却偏偏对边角知识很有兴趣。每次遇到,都摘抄整理,最后居然攒下来一箱子卡片。
但只做络病学的整理者,显然不太够劲。当上医生后,他开始试着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加进方子里。其中一个尝试,是在一副活血化瘀药里加入:8 克全蝎。
1982 年,一位患者上门复诊,开口一句话:" 大夫,我吃错药了。"
得知这位患者把四次的药,一口气全吃了,小吴大夫差点背过气去。但患者接下来的反映,又让他大大惊喜:吃了 32 克全蝎之后,患者不但没有异常反应,过去的症状也消失了。
这一年的年底,吴以岭发明了一款新药:五龙丹。除了全蝎,另外四龙分别是:水蛭、土鳖虫、蜈蚣、蝉蜕。
这款新药,还有一个别名:通心络。
1985 年," 中药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研究 " 被列为河北 " 省科委攻关项目 ",并下拨 5000 元科研经费,进行动物实验。
但面对临床研究,5000 元的经费显然不够,吴以岭只好自掏 6 万元,联系石家庄中药厂,协助制备了 300 人份的观察药品。
1988 年,吴以岭的 " 偏方 " 终于转正,获得了临床研究的认可,背了一身债的吴以岭,第一次从新药里看到了产业化的商机。
作为一位很抹得开 " 知识分子 " 面子的创业者,吴以岭先后敲了十几家制药企业的门,均被拒绝。绝望之际,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伸出了手,希望他能让通心络留在河北、留在石家庄。
1992 年 1 月 29 日,辞掉 " 铁饭碗 " 的吴以岭,走进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递交了开办医药研究所的申请。并于 6 月 16 日正式开业,这就是以岭药业的前身。
有了开发区许诺的支持,吴以岭的 " 雄心 " 倍增。他马上递交了计划申请书,省、市、开发区的领导给予了最大支持,7 天就批准了制药企业的建设规划。
自此,吴以岭一边招兵买马,一边加紧新药研发。通心络胶囊的审批,也像是上了 " 高速公路 ",1995 年 10 月份上报卫生部,1996 年 8 月就拿到了国家级新药证书和生产批号。
万事俱备,通心络开始 " 攻城掠地 "。
1997 年,吴以岭亲任公司销售部经理,为了让销售军团更有战斗力,公司所有业务代表至少是大专以上学历,各大地区经理均有医学学士或医学硕士学位。并在北京、上海、长沙等 26 个省市设立了销售办事处,销售网络扩展到全国。
通心络项目的确没有辜负吴以岭的期望:先是获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又于 1997 年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吴以岭采用学术品牌推动战术营销的模式,借势放大产品知名度。1999 年,远近闻名的通心络迎来了 2000 多家经销商,并一举闯进全国 500 多家医院和药房。进入高速扩张期的通心络,四年间销售额就突破 5 亿元。
如今,每年使用通心络胶囊的患者上千万。靠着 " 五只虫子 ",吴以岭挖到了他的 " 第一桶金 "。
2002 年底,广东民间出现了一种致命怪病的传言,一时间人心惶惶。接着,就发生了抢购米醋和板蓝根的风潮。平时不到 10 元一大包的板蓝根一下翻三倍,甚至有记者拍到 1000 元一瓶白醋。
这种怪病,正是被称为 " 非典 " 的 SARS 病毒。
2003 年 3 月 6 日,北京接报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参加完两会后,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吴以岭立即赶回公司,成立针对 SARS 病毒的中药科研组。
在这背后,吴以岭对非典的病理学看法,其实来自于传统中医的 " 瘟疫 " 范畴,它因 " 疫毒 " 而发,因此也具有疫毒所致疾病 " 起病急、传变快、表证短暂、较快出现高热、烦渴 " 的主要临床表现。
这似乎与 " 非典 " 起病即高热、寒战、肌痛、干咳的主要症状基本一致。
据此,吴以岭提出了一个宣肺泄热的配方,采用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等药物清瘟解毒。
但在经历 347 天的研发工作后,连花清瘟却因为非典的终结,成了一个晚到的 " 来客 ",面临着尴尬和落寞。直到 2008 年,以岭药业以通心络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类药物销售额达 8.47 亿元,营收占比 91.08%,连花清瘟却不到 6500 万元。
但连花清瘟的 " 时运 ",只是迟来了些。
2009 年,在甲型 H1N1 流感的恐慌阴霾里,连花清瘟却找到了 " 大展拳脚 " 的机会。
8 月 21 日,在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和《柳叶刀》杂志共同举办的流感大流行研讨会上,以岭药业宣布了连花清瘟胶囊的重大突破消息:
" 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选取 66 例甲型 H1N1 流感患者,分别使用连花清瘟与更知名的西药抗病毒药物达菲,进行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连花清瘟胶囊组病毒核酸阴转时间与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达菲。且其费用低廉,成本仅为达菲的八分之一。"
" 连花清瘟胶囊防治流感效果超过达菲 " 的消息,第一时间被上百家权威媒体报道。8 月 29 日,连花清瘟抗流感新闻,还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在 2009 年卫生部《人感染甲型 H1N1 流感诊疗方案》里,双黄连、藿香正气等与连花清瘟一起列入其中。但市场的 " 宠儿 ",最终只有一个。
默默无闻的连花清瘟,其城市人群品牌知晓率迅速跃升到 80%,销售额更是增长近 6.7 倍,突破 5 亿元。
尝到甜头的以岭药业,似乎看到了一个冉冉升起的 " 新星 "。2010 年,以岭药业大张旗鼓地找来张国立作明星代言人,并积极投放市场广告。
但它在批准的 " 广谱抗病毒 " 之外增加了抑制禽流感、SARS 等说法,被广东、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视为夸大产品功能主治、利用医药科研名义做证明,成为 " 未经审批,虚假宣传 " 的严重违规案例。
随着流感疫情逐渐消退,连花清瘟的销量又低迷到 7500 万元左右。
沉寂两年后,一场普通的科研成果发布会,让连花清瘟又一次找到了 " 舞台 "。
2012 年 9 月 13 日成都召开的 " 第十三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 上,以岭药业宣称 " 连花清瘟胶囊有明确的抗菌作用 ",并抛出 " 十二五期末(2015 年)达到 10 亿元销售额 " 计划。
9 月 14 日,一篇《连花清瘟抗菌研究获突破,以岭药业将笑傲限抗时代》的文章,将上市的以岭药业推到 " 镁光灯 " 下。鉴于消息重大且从未披露,以岭药业当天被深交所临时停牌。
原来,被称为史上最严 " 限抗令 " 的办法于 8 月 1 日正式实施。医生对普通感冒不能随便开抗生素药,如果作为中成药替代品的连花清瘟,被证实具有 " 抗菌 " 作用,无疑有利于扩张以岭药业薄弱的医院渠道。
如此蹭热点,被媒体直斥为 " 以岭药业另类炒作法 "。
不过,以岭药业显然不想再 " 看天吃饭 ",它锚定了感冒或流感用药市场。开始大规模招聘针对医院的销售人员,且绝不愿错过任何一场 " 健康危机 " 营销。
2013 年初,新浪微博上排名首位的话题是 " 求雾散 ",雾霾成为新的 " 健康话题 "。3 月以岭药业的 2012 年度报告中,就提到对雾霾颗粒主要组成的汽车尾气,引起的 " 实验动物肺部炎症损伤具有良好保护作用 "。
2013 年年度报告里,以岭药业又直言:" 连花清瘟产品及时抓住了一月份的甲流和四月份的禽流感两次机会,并以此为契机增加其覆盖率与知名度,增速同比超过 60%。"
此后,连花清瘟份额稳步上升,并于 2015 年成为全国前三强,销售额也恢复到 5 亿以上。
2018 年,最严重的一次流感袭来。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仅 1 月和 2 月的流感死亡数,就远超前两年之和。
成为国家卫计委《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 年版)》里,13 种中成药推荐之一的连花清瘟,再次复刻 2009 年的 " 爆发奇迹 ",一季度销售额就追上去年全年。
这一年,连花清瘟在中成药感冒用药销售收入排名位列第 1 名,突破 10 亿元大关。相比于竞争力长期低迷的通心络胶囊,诞生 15 年的连花清瘟,终于成为以岭药业的 " 新王牌 "。
2020 年疫情爆发,为已登顶的连花清瘟走上 " 神坛 ",加了最后一把火。三年来,其出厂销售额已达百亿元之巨。
过去两个多月,以岭药业市值一度暴涨至最高超 800 亿元,吴以岭身家也因此暴增至 238 亿成中国 " 最富院士 "。
一路封神的连花清瘟,正如一篇文章提到," 没有错失任何一次灾难背后的机会 "。
吴以岭身上的 " 光环 " 极多,名中医、政协委员、河北石家庄首富……更被外界称赞 " 做企业做到上市,做学问做到院士 "。
既是 " 院士企业家 ",也是中医院士,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稀缺 " 光环 "。而这,与吴以岭的中医学术之路分不开。
络病理论在中医学术理论体系里,渊源悠久。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经络学说,其对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治疗,具有独特价值。
二千多年来,学术传统一直 " 重经脉轻络脉 "。清代医家喻嘉言遗憾地说:" 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 ",即没有系统的络脉学说面世。
这给了吴以岭著书立说的 " 市场 ",在河北中医院做心血管内科医生时,他就结合临床实践创建了络病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络病证治,并创立了脉络学说。
通心络胶囊的诞生,正是源于这一学说。2000 年 2 月 19 日,"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 ",因在国内首创运用络病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临床应用的成功,让吴以岭的络病学研究进入 " 爆发 " 阶段。
2004 年,185 万字篇幅的《络病学》出版。该书还作为教材,在国内 40 余家高等医学院校及新加坡中医学院开课。这让吴以岭,成为中医络病学的体系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
2005 年 7 月 1 日,国家科技部将 "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基础研究 ",确定为最高级别的 973 项目,吴以岭成为河北省首位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 年 2 月 27 日,其 "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项目,再次获得 2006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7 年,荣誉满满的吴以岭冲击中国工程院 " 院士 " 头衔,并进入第二轮评审,但最终未果。
直到 2009 年,爆火的连花清瘟不仅在三年后,荣获 2011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助推吴以岭,当选 "2009 中医药发展最具影响力新闻人物 "。
也是这一年年末,吴以岭成功当选院士。这为以岭药业研发上的 " 院士朋友圈 ",打开了阀门。
公开信息显示,2012 年挂牌的以岭药业石家庄生物医药院士工作站,三年间就有了樊代明、钟南山、张伯礼等 20 余位两院生物医药领域院士签约入站,建立院士专家委员会。
其中,用于冠心病的芪苈强心胶囊的临床研究,就是与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合作完成。2015 年,则与钟南山院士带领的广州呼吸病研究所,签订有关连花清瘟系列产品的研究战略合作项目。
一位中医药行业人士在采访时感叹到,以岭药业那栋 " 院士楼 " 令人印象深刻:" 不仅仅是中药领域的,中国还有哪家药企能有这么强大的‘院士团队’?"
外界曾质疑吴以岭搞 " 学术圈裙带关系 ",对于这一点,吴以岭似乎不曾做过正面回应,他反而更喜欢对外宣称自己的务实精神:
" 学术创新不能光停留在纸上,要实际解决临床看病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以岭药业确实努力在生产设备与工艺上投入。早在 2003 年,以岭药业就建立了世界一流的新药评价中心,是河北省第一家国家 GLP 认证实验室。
2006 年,以岭药业采用了投入 1 亿多元、和清华大学联合攻关 5 年的科研成果——虫类药超微粉碎技术。解决了现代中药生产研发中,用最小服用剂量取得最大药效的课题,并节约近 1/3 生产原材料。
循证医学,是目前世界最权威的药物疗效研究方法之一。2008 年,以岭药业参松养心胶囊完成了由 30 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参与的 " 抗心律失常循证医学研究 ",是我国该领域第一个开展此研究的中药。
但是,以岭药业没能避免国内药企 " 重营销轻研发 " 的通病。
公司年报显示,2021 年以岭药业研发投入 8.38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 8.28%,研发营收比连年增长。在中药上市企业中,处于第一梯队。
但真正的大头,还是销售费用。2019-2021 年,以岭药业销售费用分别为 22.27 亿元、30.35 亿元、34.34 亿元,平均占比 35% 左右。
主要原因是,以岭药业将以学术会议在内的 " 学术推广 ",作为撬动业绩的重要手段。并且,公司通过占比六成高达 9095 人的销售人员,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学术营销推广网络,并链接 10 万余家医疗终端,30 万余家药店终端。
这甚至直接影响了公司利润水平,近五年以岭药业产品综合毛利率稳居在 65% 左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同时,以岭药业的净利率却始终在 10%-15% 徘徊,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窘况。
从第一桶金的 " 五只虫子 ",到走上神坛的连花清瘟。吴以岭与其以岭药业,成于学术、盛于营销,以中国制药行业的现状来看,这似乎已经是业界的通例,并没有太多可诟病之处。
在 2019 年的 " 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 " 上,在吴以岭做完报告后,湖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华教授做了个点评:
" 吴以岭院士传承张仲景之医道,弘扬李时珍之精神,为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当代中医人的楷模。"
王华教授的点评,吴以岭院士想必会很满意,但张仲景和李时珍是不是也这么想?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